金作为一种具有高化学稳定性和稀缺性的贵金属,既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使用的货币之一,也是现代工业、电子、医疗等领域的关键材料。尽管金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仅为 4×10⁻⁷%,但其通过复杂的地质作用富集形成可开采的矿床,其过程涉及地球深部的岩浆活动、热液运移及矿物共生演化。本文将系统探讨金的形成机制,并结合典型载金矿物的矿物学特征,揭示金矿床的成因规律与开发价值。
01
金的形成机制
金的形成涉及地球内部的地质活动和宇宙事件的双重来源:
1.地球内部成因
岩浆活动与分异作用:在地球早期(约45亿年前),重元素如金通过分异作用下沉至地核。随后,地幔柱活动使含金岩浆上升至地壳,通过结晶分异在岩浆晚期阶段富集。
热液沉积:富含金的热液流体(温度180–400℃)沿断裂带上升,遇到低温低压环境时,金因溶解度下降而沉淀,形成石英脉型或蚀变岩型矿床。
变质作用:在高温高压的变质环境中,原岩中的分散金被活化迁移,并在有利构造部位(如剪切带)富集成矿。
2.宇宙成因
超新星爆炸或中子星合并产生重元素金,通过陨石撞击将金带入地球。地球上的部分金可能源自此类宇宙物质。
02
主要载金矿物及其特性
载金矿物指直接赋存金或作为金迁移载体的矿物,可分为硫化物、氧化物及脉石矿物三类:
展开全文
关键特性:
黄铁矿:最常见载金矿物,立方体或五角十二面体晶形,含金量与晶形、粒度相关(细粒含金更高)。
毒砂:在卡林型金矿中,金以“不可见金”形式赋存于毒砂晶格。
石英:金以裂隙金或晶隙金形式赋存,常与多期热液活动叠加有关。
03
金的赋存状态与地质环境
不同地质环境下,金的赋存形式差异显著:
1.浅成热液环境
裂隙金:常见于石英脉或硫化物裂隙中,如辽宁五龙金矿中占39.1%。
粒间金:金充填于矿物颗粒间隙,粒度较粗(>50 μm),易通过重力分选回收。
2.中深成变质环境
包裹金:金以微米级包裹体形式存在于黄铁矿或毒砂中,如贵州架底金矿(包裹金占73.8%)。
晶格金:金以类质同象替代砷或硫进入毒砂晶格,需化学浸出提取。
3.表生氧化环境
吸附金:褐铁矿或黏土矿物表面吸附微粒金,形成氧化型矿石。
04
矿物共生关系与富集条件
1.共生矿物组合
硫化物组合:黄铁矿-毒砂-黄铜矿组合指示中高温热液环境,金富集于硫化物裂隙或晶界。
碲化物组合:碲金银矿-碲金矿-自然金组合反映低温成矿(<200℃),如西秦岭寨上金矿。
2.富集关键条件
构造控矿:断裂带、褶皱核部提供流体通道和沉淀空间。
流体化学:低氧、富硫或富砷热液增强金的络合物稳定性,pH值突变导致沉淀。
围岩蚀变:硅化、绢云母化、黄铁矿化与金矿化正相关,蚀变强度越高,金品位越高。
05
总结
金的形成与富集是地球深部动力学与地表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。其赋存状态和载金矿物类型直接影响开采和选矿工艺(如卡林型“不可见金”需堆浸,石英脉型可物理分选)。未来勘探需结合地球化学异常、构造解析及矿物共生组合,以提高找矿效率。
如果您的选矿厂正面临以下挑战:
▫️ 矿石性质复杂导致回收率持续低迷
▫️ 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挤压利润空间
▫️ 环保政策趋严倒逼工艺升级
▫️ 智能化改造缺乏系统解决方案
天宙集团携手天道研究院,以 20 年行业沉淀为依托,为您提供 技术诊断、工艺优化、 智能升级、 环保方案、管理运营等系统服务,助您的矿企效益提升、利润增长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